我勺嘴鹬-濒危鸟类 Enrynorhynchus pygmeus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仅在俄罗斯东北地带的楚科奇半岛上及沿着堪察加半岛的地峡附近繁殖,迁徙经过日本、北韩、南韩、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越冬。多个东南亚国家均曾录得勺嘴鹬,包括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
野外识别 整体特征 大小:较小(10-20cm),体长15cm。较小(像麻雀)。
体型:像鸻鹬。
颈部长度:短(短于身体厚度的一半)
尾羽长度:短(短于身体长度的一半)
腿长度:中等(露出部分短于身体厚度)
主要颜色:褐(繁殖期)、灰
次要颜色:白
背面颜色:褐(繁殖期)、灰
背纹样式:条纹
腹面颜色:白
腹纹样式:纯色
腿脚颜色:黑
头部 嘴长:较短(约与头部等长)
嘴的类型:长而端部膨大(像白琵鹭)
嘴部颜色:黑
眼睛颜色:褐
眼周颜色:白
头顶羽冠:无
头顶颜色:灰
前额颜色:白
喉部颜色:白
颈部颜色:褐(繁殖期)、灰
飞行时特征 翅的类型:尖形(像燕子)
尾的类型:圆尾(像八哥)
尾下颜色:白
尾下羽纹样式:纯色
停留时特征 停留姿态:身体水平、移动不止
停留位置:地面、水面
行走时特征 行走方式:多步行
尾上颜色:灰
尾上羽纹样式:条纹
足的类型:常态蹼足(3趾向前,1趾向后,前3趾之间有蹼)
叫声 叫声特点:相似音节重复、尖细。
鸣叫频率:起飞时鸣叫
叫声拼音:preep preep
生态习性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海边、河流湖泊及池塘、沼泽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
食物:昆虫、鱼类、软体动物
觅食方式:边行走边吃、泥中探食
繁殖 繁殖生境:海边、河流湖泊及池塘、沼泽
巢的类型:地面巢
雏鸟形态:晚成雏
迁徙 南迁时间:10-11月
北迁时间:3-4月
迁飞时刻:白天
迁徙路线:东部候鸟迁徙区
保护状况 濒危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极危CRCritically Endangered
濒危状况:近年来数量急剧下降。
致危原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繁殖地冻土带的消失。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未列入
CITES附录:未列入
背景知识 取食时嘴几乎垂直向下,以一种极具特色的两边“吸尘”的方式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