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佘:佘怎么读,不读shē,也不读yú,佘字什么意思?
哈喽,小书子又来喊你学习啦!
上篇笔记写的是“邵”,邵逸夫的形式,本篇笔记写的是佘太君的“佘”,同样是一个姓氏字。不过,也是总有朋友将其读音错读为shē,或者yú,这些都是错误的,佘字正确的读音为shé,本篇笔记来学它。
开始前,照旧对上篇笔记所写的“邵”字做要点复习。
“邵”是一个常见的中文姓氏,其正确的读音为Shào,与“绍”字同音。该字的本义是指一个被中央政权招安、纳入统治的边远城邑,最初见于金文,由“召”和“邑”两部分组成。“召”表示召集或招引,“邑”则代表城邑或聚落。随着时间的发展,“邵”不再仅指代一个城邑,而是泛指一些地方的名称,如地名、人名等。例如,邵阳市就是一个以“邵”字命名的地方。此外,“邵”字在五行中属金,是一个常见的中文姓氏,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如邵逸夫,他们对教育和慈善事业有着巨大的贡献。
上篇笔记关于“邵”的要点,简单复习这些,来看本篇笔记所写的“佘”字。
佘字的读音为shé,与“蛇”字同音。《集韵》里对佘字的注音为“时遮切”,音读作“阇”。现在赶紧用你的输入法键入这个字的拼音找到它吧,现学现用记得牢。
“佘”和“余”是同源字,也就是说,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这就像你和你表哥,虽然你们可能长得不太一样,但你们都是从同一个家族里出来的。
在甲骨文中,“余”字的构造是这样的:,一个尖圆的屋顶(表示建筑)加上“才”(表示房柱和横梁),最初是用来描述一种单柱尖顶的简易建筑。
有的甲骨文还会在房柱两侧加上两点,这可能是为了表示用三角支撑方式加固房柱,这个也很容易理解,就像你在搭积木时,为了让房子更稳固,可能会在两边加一些小支撑。
金文基本上继承了甲骨文的样式,但有些变化,有的金文在房柱两侧加两点,这可能是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建筑的稳固性。
篆文继续沿用了金文的样式,但隶书和楷书则做了一些简化,将篆文中表示柱梁的部分简化成了“禾”状,为了书写方便。
“佘”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禾”形的部分写成了“示”,可能是为了区分“余”和“佘”,让它们在视觉上更易于区分。
“佘”的造字本义是:动词,表示简居田间或林间,刀耕火种,粗放种植,最初是用来描述那些在简易茅屋或山上粗放种植的人。
如今,佘字的用法很简单,主要用作姓氏,拼音为shé。《通志 · 氐族略五》:佘氏,音蛇。从示。唐开元有太学士佘钦,南昌人。《康熙字典 · 人部》:古有余无佘,余之转韵为禅遮切,音蛇,姓也。
本篇笔记就简单写到这,如有理解不当的地方,感谢告知。希望本篇笔记,又能让你学到新知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