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蔀 (中國)

2025-07-21 19:29:59

蔀或篰[1](拼音:bù,注音:ㄅㄨˋ)是中國古代曆法的時間單位。指回歸年與朔望月與平太陽日的最短循環(時間長度極接近的最小公倍數)[2]。在西方,類似的概念為Callippic cycle。

數學原理[编辑]

由於回歸年與朔望月之最小公倍數並未恰好等於一日長的整數倍,若再取與太陽日之公倍數,則能更妥善的制曆,因此出現「蔀」。

量值更迭[编辑]

玄始曆採用600年置222個閏月代替十九年七閏法。更廣泛被使用的的大明曆亦棄十九年七閏法。

在玄始曆與大明曆前,包括古六歷等皆採用一章為章歲十九、章月二百三十五、章閏七[3]。

1蔀=4章=76年

因為回歸年與朔望月與太陽日三者事實上並沒有準確的倍數關係,這個數值可能因曆法不同而有所改變。通常越後期、越精確的曆法,取值會更大。直至今日,由於天文觀測技術的進步,通常我們會以觀測結果作為決定日期的依據。例如以觀測後的定朔代替平朔,而不光以紙上作業為準。

文內注釋[编辑]

^ 辛德勇 (2007) 重谈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

^ 後漢書. 卷93志第三《律曆下》: 日周於天,一寒一暑,四時備成,萬物畢改,攝提遷次,青龍移卯,謂之歲。歲首至也,月首白也。至、朔同日謂之章,同在日首謂之蔀,蔀終六旬謂之紀,歲朔又復謂之元。

^ 瞿曇悉達. 開元占經. 卷一百五:古今歷積年及章率

《梁趙歷》上元甲午,至今六萬一千七百四十算上。

元法四十三萬二千,紀法七萬二千,蔀法七千二百,章歲六百,章月七千四百二十一(亦曰時法),章閏二百二十二,

查论编时间基本概念

历史

過去

現在

未来

永恆

时间箭头

时间单位取法自然

銀河年

默冬章

人為單位

年代

世纪

千纪

中國古代曆法時間單位

印度古代時間單位

大時

須臾

羅豫

腊缚

彈指

坦剎那

瞬頃

刹那

生滅

取自物理理論

普朗克時間

天文的年

交点年

回归年

恒星年

近点年

儒略年

天文的月

交點月

回歸月

恒星月

近點月

朔望月

天文的日

太阳日

恒星日

曆書日

儒略日

會合日

天文的時

民用時

恒星时

曆書時

時間標準

國際原子時

協調世界時(UTC)

格林尼治平时(GMT)

地球時(TT)

力學時(DT)

月球时

授時與守時授時

原時

曆元

岁差

均時差

偕日升

守時

地方平時

时区

標準時間

其他

時鐘

分點

時間地理學

時間生物學

未来学

时空

时间旅行

UNIX时间

参见:数量级 (时间) · 地质年代 · 年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