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廣州十三行

2025-06-05 17:41:48

廣州十三行全景(1805–10)

油畫描繪廣州十三行外貿特區

歐洲洋行,1805-06

十三行,1850

十三行

十三行地圖,1856

「十三行」之名是沿襲明代的舊稱[3],「萬曆以後,廣東有所謂『三十六行』者出,代市舶提舉盤驗納稅,是為『十三行』之權輿」[4],當時的商行時有增減,康熙年間只有「行口數家」,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行商發展到十六家,在廣東官府支持下,成立了壟斷性的「公行」。乾隆十六年(1751年)則有洋行26家[5],所以廣東十三行只是形容最興盛的十三家。十三行以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最為著名,其貿易對象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內容,經營出海貿易的稱為海南行。

1837年(道光十七年)十三家行商:[6]

商名

行名

人名

Howqua 浩官

Ewo 怡和

伍紹榮

Mowqua 茂官

Kwonglei 廣利

盧繼光

Puankhequa 潘啟官

Tungfoo 同孚

潘紹光

Goqua 鰲官

Tunghing 東興

謝有仁

Kingqua 經官

Tienpow 天寶

梁丞禧

Sunshing 孫青

Hingtae 興泰

嚴啟昌

Mingqua 明官

Chungwo 中和

潘文濤

Saoqua 秀官

Shuntai 順泰

馬佐良

Pwanhoyqua 潘海官

Yanwo 仁和

潘文海

Samqua 爽官

Tungshun 同順

吳天垣

Kwanshing 昆官

Futai 孚泰

易元昌

Lamqua 林官

Tungchang 東昌

羅福泰

Takqua 達官

Anchang 安昌

容有光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廣州公行」正式成立,到三十六年(1771年)即被解散。其間又出現一批豪商巨富,如盧觀恆、潘振承、潘有度、伍秉鑒、葉上林等人,最著名的是廣東南海縣富商伍秉鑒經營的怡和行,伍秉鑒家族則坐擁2600萬銀元(估值約50億人民幣),是當年的世界十大首富之一。矗立於珠江岸邊的伍家豪宅,與《紅樓夢》的大觀園媲美。廣州十三行成為有清一代與兩淮鹽商、山西的晉商三強並立的行商集團。

十三行早期的貿易對象,有荷蘭、英國、丹麥、西班牙等西歐國家。外商洋行受嚴格限制,例如:外商與中國官府交涉,必須由十三行作中介,外商不得在廣東省住冬,番婦不得來廣州,外商不得坐轎,外商不得學漢文等。因官辦的商行,諸多舞弊,而十三行價格統一,貨不攙假,不欺詐,有良好商業信用,外商要中國商人代辦手續,多通過十三行[7]。美國商人亨特《廣州番鬼錄》中說:「由於與被指定同我們做生意的中國人交易的便利,以及他們眾所周知的誠實,都使我們形成一種對人身和財產的絕對安全感。」十三行壟斷了對外貿易,富甲一方。屈大均有詩云:「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8]。

十三洋行建築,多為三層樓結構,底層作貨倉,二三層作漂亮公寓。十三洋行建築華麗,宛如西洋畫[9]。十三洋行建築中,最有名的是「碧堂」,(清)李斗著 《揚州畫舫錄》記述:「蓋西洋人好碧,廣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聯房廣廈,蔽日透月為工」[10]。揚州四轎煙雨中的澄碧堂就是仿效廣州十三行碧堂建築形式而建造的[11]。

十三洋行區不但是外商在華的經商基地,還是基督宗教傳教士到中國傳教的進駐地。蘇格蘭傳教士馬禮遜曾駐廣州,任洋行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