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GB 5749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解读

2025-10-27 02:36:10

原理: 利用复合酶技术,在培养基中加入多种独特的酶底物,每一种酶底物都针对不同的细菌酶设计,且包含最常见的介水传播的细菌,所有的酶底物在被分解时均产生相同的信号。水样检测过程中,水样中存在的细菌分解一种或者多种酶底物,之后产生一个相同的信号,在检测菌落总数时,这个信号即为在波长366 nm紫外灯下所产生的荧光。使用基于复合酶底物技术(Multiple Enzyme Technology)的培养基,其中酶底物被微生物的酶水解﹐在36℃士1℃下培养48 h后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4-甲基伞形酮,4-甲基伞形酮在366 nm紫外灯照射下发出蓝色荧光,对呈现蓝色荧光的培养盘孔槽计数并查阅MPN表,可以确定原始水样中最可能的菌落总数。 本方法未稀释水样的检测范围为<738 MPN/mL。

复合酶底物培养基 成分: a) 葡萄糖 1.25 g b)无水硫酸镁 0.2 g c) 蛋白胨 5.0 g d) 酵母提取物 3.5 g e) 4-甲基伞形酮磷酸酯 0.037 5 g f)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苷 0.03 g g)纯水 l 000 mL 制法:将上述成分溶解于纯水中,调整pH为6.7~7.3,经0.22 um滤膜过滤除菌。制备好的培养基于2℃~8℃条件下保存备用。

实验步骤

水样稀释:

检测所需水样为l mL。若水样污染严重,可对水样进行稀释。以无菌操作方法用无菌吸管或移液器吸取1 mL充分混匀的水样,注入盛有9 mL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混匀后取1 mL进行检测,必要时可加大稀释度,以10倍逐级稀释。

接种培养:

向一无菌试管中加入9 ml制备好的液体培养基;如选用符合要求的成品培养基,则向装有0.l g培养基的试管中加入9 mL无菌生理盐水。取1 mL水样加入上述试管中,涡旋振荡混匀。

将混匀后的水样倒入培养盘中心位置,将培养盘盖好,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紧贴桌面顺时针轻柔晃动培养盘,将待测水样分配到培养盘的所有孔槽中。

将培养盘90°~120°竖起,使多余的水样由盘内海绵条吸收,将培养盘缓慢翻转过来,倒置放于36 ℃士1℃培养箱中,培养48 h。可叠放培养,不宜超过10层。

实验数据处理 结果计数 将培养后的培养盘取出,倒置于暗处或紫外灯箱内,在6 W 366 nm紫外灯下约13 cm处观察﹐记录产生蓝色荧光的孔数。如未放置在紫外灯箱内,观察时需佩戴防紫外线的护目镜。培养盘中的84个孔,无论荧光强弱,只要呈现蓝色荧光即为阳性,但海绵条的荧光不计入结果。 结果报告 根据显蓝色荧光的孔数,对照表⒉查出孔数对应的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的MPN值。如果样品进行了稀释,读取的结果应乘以稀释倍数并报告之,结果以MPN/mL表示。如果所有孔均未显荧光,则可报告为菌落总数未检出。 不同稀释度的选择及报告方法 选择菌落总数在<738 MPN/mL.范围内的稀释度﹐如果只有一个稀释度的结果符合此范围,则将结果乘以稀释倍数报告结果。 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稀释度的结果均落在<738 MPN/mL,范围内,则选择稀释度最小的结果乘以稀释倍数报告结果。 若所有稀释度的培养盘上均无蓝色荧光,则以未检出报告结果。